西城区作为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地和800多年的建都地,历久弥新,皇家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这里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这里交织,共同谱就了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西城文化。坐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国内顶级现代文化设施,西城区如何发挥“最北京”的出众天赋,才能更好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担负起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功能呢?且听编者的浅析漫谈。
数 说:西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一)纵向:近三年文化产业发展稳中向好
近三年,西城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维持稳定,企业收益受疫情影响严重。规上企业总收入在破千亿关口徘徊,但2020年规上企业总利润下降近50亿元[1],损失惨重, 2021年渐有起色,产业整体保持稳步复苏态势。
图1 2019-2021年西城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企业集聚方面,在疫情爆发大量企业运营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西城区规上企业数量在2020年逆势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维稳,疫情期间政府积极作为,西城区提前启动2020年度文化艺术创作扶持项目征集,提前拨付上年度专项资金第一期款项,补贴、减租多措并举保证文化企业的生存;同时,西城区设立北京设计之都创新研发平台,建立“全球创新智慧融媒体中心”,吸引了47家知名企业入驻设计之都,是造成企业增量的重要原因。
图2 2019-2021年西城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数量
人才方面,西城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也受到了疫情的显著影响,但人均创收能力在2021年实现了大幅提升。2019年,西城区规上文化企业吸纳从业人员数为7.8万人,2020年降至7.3万人,2021年达到7.4万人。但是,2021年西城区规上文化企业人均创收较2020年增加7.79万元,达到134.95万元,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表现显著。
图3 2019-2021年西城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吸纳从业人员数及人均创收
(二)横向:城六区二三梯队竞争激烈
总体而言,城六区文化产业按照营收等经济指标可以分为三个梯队,朝阳、海淀区为第一梯队,二者在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方面各有优势,整体规模远超其他四区[2];西城、东城区为第二梯队,在产业规模和量级方面接近,竞争激烈;石景山、丰台区为第三梯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石景山正在集全力发展以首钢园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产业集聚业态,后起之势已然显现,对第二梯队形成了赶超压力。
具体来看,产业规模方面,西城区产业规模位列第四,马上突破千亿大关。横向看,东城区收入规模向1500亿元挺近,收入增速11.9%也高于西城区的增速8.7%,具有较大优势;同时,石景山区也以910.4亿元的规模和15.6%的增速快速追赶。
图4 2021年1-12月西城区与城六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
企业集聚方面,西城区规上文化企业与东城区数量相当,较第三梯队有明显优势。人才方面,西城区规上文化企业从业人员较东城区有明显优势。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2021年1-12月,西城区规上文化企业吸纳从业人员数为7.8万人,远超其它三区。
但是,从人均创收角度看,西城区规上文化企业人均创收134.95万元,远低于东城区的271万元,产业发展质量亟需提升。
图5 2021年1-12月西城区与城六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单位数量(家)及占比
图6 2021年1-12月西城区与城六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吸纳从业人员数(万人)
问诊:西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痛点
(一)产业发展能级亟待提升
西城区作为第二梯队一员,与相邻的东城区竞争激烈,各有优势。西城区在企业数量和人才数量方面占优,东城区则有更大的营收规模,但从人均营收这一结构性指标来看,西城区出现了明显劣势。同时,第三梯队的石景山区借势冬奥将文体娱产业核心区首钢园再次推向了关注焦点,以文化科技融合将产业发展速度推上了新台阶,对西城区同样形成了紧迫压力。在产业规模即将破千亿之际,西城区亟待增强产业发展动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二)优势特色领域引领带动作用不强
西城区拥有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梅兰芳大剧院等一流顶尖演出场所,拥有“北京国际设计周”等高端设计品牌活动,拥有大栅栏、琉璃厂等传统艺术品交易市场,文化产业特色优势明显,但产业集群化发展不足,尚未将品牌优势扩展成为集群优势,形成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因此,西城区应强化优势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并围绕特色品牌搭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以生态塑造更强力的产业竞争优势。
(三)传统优质资源活化利用不足
西城区拥有诸多独一无二的首都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传统的演艺和旅游在传播形式和宣传效果上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在推广场景上也很难与Z世代新生消费群体产生共鸣,不利于传统优质文化资源的创新传承和活化利用,造成了文化和空间资源的双重浪费。因此,在中轴线申遗的良好契机下,如何将保护升级为传承、创新、活化、利用,将成为西城区文化产业迈上特色发展之路的一项重要工作。
开 方:西城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建立丰富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从产业培育角度出发,设立西城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母基金。充分发挥西城区“金融大户”优势,调动社会资本形成文化产业母基金的基本盘,然后以设计服务、文化演艺、艺术品交易和版权交易等主导产业方向分别设立子基金,针对性出台使用细则,确保供需能够匹配,有力促进产业发展。从企业服务角度出发,整合西城区丰富的金融机构资源,搭建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设计丰富的文化金融产品,探索解决文化企业确权难、融资难的困境。
(二)建立文化产业监测指数
依托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大数据平台,构建企业画像和产业监测指数,围绕文化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等维度,重点对区内文化规上企业、服务包企业、高成长企业等类别进行动态监测,量化研究区内重点文化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以及企业的产出贡献与所享政策的匹配程度等问题,为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等决策提供支撑。
(三)打造国际设计大师赛
依托设计之都等产业平台和区内龙头设计企业,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国际活动,倾力打造国际设计大师赛,广邀国际一流设计师来华参赛,打造属于西城的国际设计盛会。同时,在设计大师赛中可以增加国风、民族风设计等特殊竞赛单元,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四)发布西城区艺术品交易指数
聚焦区内大栅栏琉璃厂等地活跃的艺术品交易活动,构建西城区艺术品交易指数,通过大数据解读艺术品交易市场变化规律,数说西城区艺术品交易产业。对于政府,可以实现对艺术品交易产业的动态监测和评价,为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对于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发布形式打通新媒体传播渠道,将产业影响力推而广之;对于商户,可以通过指数的波动变化了解市场周期,为进货出货、定价营销等提供指导;对于消费者,可以参照相关价格指数对选购产品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提前做好预算准备。
(五)布局沉浸式文商旅场景地图
以全局视角对现有文化IP资源进行规划,通过沉浸式场景的升级改造,实现从IP活化利用到文娱互动体验消费生态链构建的增值赋能,最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商旅融合发展新局面。沉浸式文商旅在发展模式上能够将政府(G端)、市场(B端)和消费者(C端)有机串联到一起,在供给端,西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IP资源和演艺、设计产业资源得天独厚;在消费端,年轻人猎奇和追求体验感的消费需求能得到充分满足,最终使市场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沉浸式文商旅场景构建将成为西城区未来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对症之药。
图片来源:网络
资料来源:
1.所有数据均来自各区政府网站数据。
2.朝阳区、海淀区2021年规上文化企业吸纳从业人员数尚未公布,借鉴往期数据,海淀区在20万以上,朝阳区2019年在12万以上,远超其他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