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治理之基、发展之源。当前,信用已经同信息一样,成为继土地、资金、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之后的新型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代替资产的作用,从而解决企业融资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在文化产业领域,由于中小企业众多、轻资产运营、资产确权难等特征,融资难题尤为突出,而成熟完善的产业信用体系能有效缓解此类问题。因此,构建文化产业信用体系,形成“以信用促发展,以发展强信用”的发展格局极为重要。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探寻文化产业信用体系建设与应用的破局之道。
总览: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特点
我国信用体系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秩序构建。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三种模式:市场主导型(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政府主导型(法国、俄罗斯等部分欧洲国家)和混合型(日本、德国等)。在经济发达国家,市场较为完善,信用交易风险是主要问题,因此信用体系围绕经济金融构建。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社会诚信缺失和信用交易风险两大问题均存在,因此,国内构建的是一个包含经济交易信用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在内的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市场化发展不充分。近年来,我国在建立社会信用统一代码、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机制等方面不断努力,并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18年,我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信用信息共享公开能力不断增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初步显威。然而,现阶段我国市场类信用主体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体,信用体系建设整体呈现出“公共强,市场弱”的特点。
我国产业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府推动,社会共建”为主。我国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产业信用体系。政府负责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健全法规和标准,培育和监管信用服务市场;鼓励和调动行业组织、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行业和市场监管机构执行监督管理职能,其他相关部门为信用体系提供全面支撑。
洞察:我国文化产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一)产业信用体系建设尚在初级阶段,亟待深化完善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信用体系建设从部分部门、地区的小范围试点,向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规范化发展逐步迈进。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规定于2022年正式实施文化企业分级分类的管理制度,政策实施时间尚短,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工作仍需完善。一是文化产业信用标准不完备。当前,我国以相关管理办法、管理规定作为文化产业信用建设的工作标准,针对文化企业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发布。二是各地文化产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近几年,北京、天津、浙江等地出台地方文化和旅游行业分级分类管理办法,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但就全国范围来讲,已出台政策的地区屈指可数,具备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应用体系尚未形成。三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协同工作机制尚未打通。各地政府部门间在统一标准、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工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互通等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进一步加强。
(二)信用应用聚焦文化金融,场景有待拓展
当前,文化企业信用报告已普遍应用于文化金融中的债权融资领域,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融资租赁和资产证券化等。银行贷款方面,以文化企业信用信息为基础,面向文化产业各领域、覆盖文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产品不断涌现。债券融资方面,企业征信记录、信用报告是审核企业发债申请的重要参考材料。融资租赁方面,开展业务不占用企业授信额度,但通过在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进行融资租赁交易登记,可间接为企业开展相关业务提供信用背书。资产证券化方面,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最终形成资产支持证券在金融市场公开发行。
案例1:朝阳区文创实验区企业信用促进会吸纳各类文化企业入会,通过“信用评级、快捷担保、见保即贷、贴息贴保”的文化金融业务闭环建立起覆盖朝阳全区的信用体系。
信促会参与文化金融设计,帮助对接资金供方与需方
信促会作为粘合剂连接各个参与方,实现企业零成本使用银行资金
案例2:东城区依托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探索建立文化企业信用评价标准,推进文化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与银行信贷、政府政策扶持的挂钩机制,鼓励开发新型担保产品和服务,推动构建文化企业信用体系。
当前,我国文化企业信用报告主要用于融资,导致暂时没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参与评级的积极性、对信用报告的需求强度均较低。因此,探索企业信用新的应用场景迫在眉睫。
破局:文化产业信用应用拓展探索
针对文化产业信用应用场景“不丰富”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领域已经成型的经验和案例来进行研究。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政府积极作为的情况下,企业信用已在政企交互场景中取得了初步进展。结合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企业信用的应用场景能够从政策扶持、行政审批、政府采购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
(一)北京市海淀区:企业信用成为申请部分政府专项资金的必备条件
北京市海淀区开展了一系列企业信用建设工作,以信用产品在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为引导,通过企业信用与专项资金申请挂钩的形式,完善市场化的信用服务体系。目前,在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负责的部分专项资金项目中需要使用信用报告。信用等级达到BB级(含)以上及信用报告(评级报告和征信报告)中无不良信息记录的企业方可以申请有关专项资金项目。
(二)重庆市江津区:构建“前端承诺+中端核查+后端失信惩戒”审批机制
针对企业到政府部门办理审批业务时因申请材料不全导致的无法办理、多次跑腿现象,江津区通过“信用承诺”机制,实现通过“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审批替代”三种适用方式办理政务事项,压缩审批时间。
其中,“容缺受理”机制主要包括告知承诺、诚信预警、失信公示三大举措。告知承诺,即对信用记录良好的申请人启用模式,并在办理相关事项前签订信用承诺书。同时依法进行信用信息公开公示。诚信预警,即企业办理相关事项后,系统自动向申办企业发送短信提醒其按时提交后补材料,接近承诺日期时系统会再次向审批单位和申办企业发出预警和提醒。三是失信公示,将未按时提交后补材料的企业列入失信名单,对社会公示,起到社会监督作用。
(三)四川省成都市:打造政府采购“不见面”的公共资源交易机制
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大力推广使用保函特别是电子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以来,成都市政府积极响应,上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电子保函系统,以担保公司为投标人开具获得招标人认可的电子化保函信用凭证替代交纳保证金,在缓解投标人资金运转压力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招标风险。
电子保函系统能够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线上化,兼容银行保函、保险保函、担保保函等多种形式保函,并实现全程留痕可追溯,有效规避投标企业信息泄露风险。
结语
未来,随着企业信用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全方位、深层次应用,信用将成为文化企业参与各项活动的“金名片”,推动形成“守信获益,失信受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信用在手,天下我有”的文化产业信用格局,有效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