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军突起|博物馆数字化浪潮来袭!
2022-11-04   蓝色智慧

2021年,全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计达到6183家,位于全球前列。在博物馆数量稳定发展的同时,以5G、人工智能、XR/AR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应用,正掀起新一轮的博物馆数字化变革。依托数字化手段,不仅在陈列展示、文物保护等方面迭代更新,更推动了博物馆运营管理的优化升级,一大批博物馆屡屡破圈,“怒刷”存在感。博物馆在数字化浪潮中异军突起,有何亮眼表现?请跟随小编一探究竟。

clip_image004.jpg

01.亮点纷呈,数字文博成果多点开花

1.文物保护利用手段持续创新

通过3D采集、3D打印、VR/AR、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文物数据采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文物修复还原、文物数字化保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文物的长期保存成为可能,推动文物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开发利用,助力文化遗产“活起来”。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馆中的“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采用矩阵全景数字化技术,将兵马俑1号坑和3号厅的文物遗迹进行还原,连兵马俑盔甲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采取该数字技术,在有效避免了公众直接与文物接触的同时,给公众带来新奇、震撼的视觉感受,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和发展。

2.线下展览向沉浸式体验发展

博物馆通过运用物联网、VR/AR、全景虚拟漫游等数字技术,在生动还原博物馆藏品的同时,采取一系列声光电技术手段,创设身临其境的历史场景,使观众突破时空限制,穿越千年历史,亲临历史现场,与藏品面对面的交流,为观众带来了交互性更强、沉浸感更突出的观展体验。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用NEC激光投影机5G、VR、球幕等交互设备,打造沉浸式游览环境,将流淌千年的运河文化生动展现,使运河两岸文化、文物“活”起来,给广大参观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clip_image006.jpg

3.云展览”层出不穷

在互联网时代下,“云展览”成为我国博物馆对传统展览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一大重要成果,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摆脱空间限制,多维度、快速地向各地观众展示传播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让观众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互动中,感受文化和知识的魅力,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观展需求。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继2020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之后,2021年度博物馆线上展览的数量增加到3000多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出了一系列“云展览”,在展陈形式、推广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云端艺术盛宴。

4.运营管理模式不断升级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智慧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各地博物馆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构建数据集成、服务集成、流程集成、应用集成的一体化管理平台,提升博物馆管理效能,实现博物馆藏品资源、资产和人力资源等日常事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与智慧化。广东省博物馆智慧平台22个应用系统中的数字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新媒体管理系统和观众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采集自动化,通过对观众大数据、藏品数据的分析研究,为博物馆管理运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信息。该平台是国内博物馆信息化应用程度较深、业务覆盖面最广的信息化平台之一。

clip_image008.jpg

5.博物馆服务开启智慧化模式

博物馆通过引进智能导览系统、智慧票务系统、智能安保系统等系统,不断提升博物馆智慧化服务水平,为观众提供便捷化参观、专业化导览、沉浸式体验的优质服务,有效地发挥了博物馆在资源优化整合、共享复用、实时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吸引大众走进博物馆。如朝阳区规划艺术馆将虚拟影像场景与现实世界叠加,以AR扫描导览为主,AR问答互动游戏为辅,打造场馆从入口到出口的完整AR导览系统,为观众提供了便捷,充满趣味性、互动性的导览服务。

 

02.短板犹存,博物馆数字化任重道远

1.文博数字化层次较浅

当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尚存在对文物文化内容挖掘阐释不深入,创新转化手段较为单一。国内博物馆数字内容的呈现方式大多是电子屏播放,部分博物馆数字内容实现触屏选择播放。简单通过对展品图像化、影像化展示,忽略对展品蕴含的历史故事、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的挖掘以及对相关场景的构造,导致文物展示虽然保证了视觉效果,但是互动性、故事性不强,难以吸引观众。此外,文物数字内容更新频率低,展示手段一成不变,也易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2.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难度大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复杂工程,既要考虑当下参观者的需求,也要考虑到未来技术变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还需要长期的技术、资金和人力投入。而中小型博物馆存在规模小,藏品较少,资金匮乏,人才匮乏等短板,难以支撑其数字化建设,加之其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缺乏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往往忽略数字化建设或是对于该如何推动数字化无从下手,导致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难度较大。

clip_image010.jpg

3.专业文博人才缺乏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涉及文博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展示、传播等环节,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文博知识,还需要拥有专业的数字化技术。据国际博物馆协会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拥有全职数字化工作人员的博物馆占比仅为21.9%。目前,技术型、复合型高层次文博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03建言献策,拓宽文博数字化新思路

1.强化文化内容多形态表达

深层次应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技术表现手法,拓宽传播渠道。依托云计算、5G+4K/8K超高清、VR/AR等数字技术,打造相关文化场景,发展沉浸式展览、云展览等新型数字体验项目,提升观众数字文博体验。强化内容建设,加强博物馆IP转化与开发。依托博物馆数字资源,以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数字内容形态为载体,培育和塑造一批文化原创IP,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优质产品,满足大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2.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各地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突出博物馆专业特色,建立健全与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政策法规,探索博物馆数字化项目相关的资金、设备等扶持措施。制定数字化博物馆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不断完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相关指导,从而保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专业轨道。

3.加强人才引培力度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依托大量数字技术,对运营管理、文物保护利用、陈列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进行优化升级,在此过程中,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科技素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方面,着重引进兼具文博专业知识与数字技术的复合型文博人才以及高学历、高素质的现代化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高校合作,增设数字文博领域相关课程,培育一批数字文博人才。加大文博工作者培训力度,组织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参加数字文博相关培训、交流、学习,提升文博工作者综合素质。


结语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博物馆应当顺势而为,将数字技术以更实用的方式与文化内容相结合,不断塑造数字文化新场景,打造运营管理新模式,创新文博工作新手段,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博物馆的力量”主题论坛

将于11月14日在北京举办

报名通道即将开启

敬请期待!

clip_image0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