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助力北京市文化企业加速复工复产——基于北京市文化企业的调研
2020-06-11   蓝色智慧

近年来,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从规模速度型发展阶段迈入质量效益型发展阶段,成为首都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成为引领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8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1.07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北京地区GDP的比重在10%左右,居全国首位。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共4000多家,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以上,凸显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然而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袭中华大地,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各行各业产生了极大影响,电影业、会展业以及文化旅游业等人员聚集性高的文化产业所受影响尤为严重。根据北京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收入同比降低8%。为助推文化企业快速恢复发展,北京市迅速应对,先后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贷奖”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等政策,通过加强房租减免、信贷融资、风险投资以及财政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全面保障文化产业顺利度过疫情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政策出台之后,各区也纷纷出台了支持文创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措施。这些政策出台速度之快,涉及范围之广,对于文创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度过疫情难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北京市文化企业亦纷纷开展自救行动,通过控制财务费用和拓展线上业务等方式进行应对。随着北京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复工复产进度明显加快,为深入了解疫情对北京文化企业的影响,以及文化企业对政府支持政策的反应和诉求,我们于4月下旬对北京市文化企业开展了调研,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61份,涵盖文化产业九大类的大中小微企业。通过此次调研,一方面切实理解北京市文化企业的特点以及对政策的最急切诉求;另一方面发现政府的支持政策落地速度仍需加快,并进一步精准施策,从而帮助文化企业更加有效有序复工复产。

 

北京市文化企业的特点

 

根据对北京市文化企业的经营现状、受疫情的影响、对支持政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未来疫情影响的判断等四个方面进行的调研,反映出北京市文化企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具有较强的韧性 

本次受调研企业以成立5年以上的民营小微企业为主。从经营范围看,文化核心领域的企业占86.67%,相关领域占13.33%。在核心领域,文化传播渠道产业的企业最多,达到32%。虽然本次调查以小微民营企业为主,但一半企业表示疫情对企业只是有一定影响,多数文化企业对于疫情的影响保持乐观,认为疫情造成的损失在可控范围,并相信最终能够度过难关。而且近八成文化企业的账面资金可以支撑3个月以上,17.33%的企业账面资金可以支撑一年以上,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与此印证的是,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1季度,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收入为2609.8亿元,同比降低8%,而全国同比降低13.9%。北京规模以上文化娱乐休闲服务领域收入第一季度降幅为32.7%,远低于全国59.1%的降幅;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降低趋势趋缓;与此同时,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细分领域中的信息、创意密集型领域收入增长表现强劲,这彰显出北京文化企业的强劲韧性和创意相关领域的强抗风险性。

2. 企业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

北京市自2014年开始推行“互联网+文化”,提出文化企业要依托高新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强化科技手段对文化内容的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促进文化与科技双向深度融合。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趋势逐渐向纵深发展,传统的文化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据有关调查显示,疫情期间网络游戏、网络视频、数字音乐、网络教育、知识付费、有声读物等新兴业态用户规模都实现较快增长。“文化+互联网”领域实现收入同比增长22.1%,占文化产业收入比重达到43.8%,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根据调研结果,被调研企业中线上业务量超过50%的企业不到四成,仅有6.67%的文化企业线上业务量占比在80%以上。反映出北京文化企业线上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在疫情面前具有一定的风险。在本次疫情中,有37%的企业通过增加线上业务来减少疫情的影响。在谈到未来企业的变革时,有四成企业表示要增加线上业务模式。说明这次疫情已成为文化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剂,将推动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快速融合发展。

3. 对未来前景保持乐观态度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渐好转和政府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受访企业对于未来前景的信心指数总体比较高。其中,信心最为充足的前三位产业是新闻信息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图1)。

1.webp.jpg

图1  不同文化产业企业对未来前景的信心指数

 

在这些特点的影响下,疫情期间,大多数文化企业在尽量控制成本开支的同时,积极调整业务,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断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创新更多的线上交流场景,提高客户参与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为疫情之后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从危机困难中创造机遇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景区、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大型文化娱乐活动纷纷被取消。北京市春节期间取消各类营业性演出5392场,同时关闭了260多家电影院,372个市区文化馆、图书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以及6457个社区村文化室和183家博物馆等。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六成企业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内,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接近一成。从具体行业类型看,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的企业由于高度依赖人群聚集受到的影响最大。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收入情况数据,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同比降低29.1%和32.7%,属于文化产业降幅较大的领域。

针对疫情带来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并强调要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大多数文化企业积极行动,开展自救,为减少损失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努力从危机困难中创造机遇。根据调研结果,控制财务费用和增加线上业务是北京市文化企业采取的最主要的应对方式,但也有21%的企业采用了裁员方式,如图2所示。

 

2.webp.jpg

图2 疫情发生以来被调研企业为减少损失所采取的措施

 

目前虽然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参与文化产业生产的规模尚未达到预期效果,但疫情让众多文化企业意识到科技支持和模式创新对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很多企业开始加强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

疫情期间,开心麻花在全国的数百场演出相继被取消,不仅造成了直接的票房损失,还因演出开展的宣传活动与商务合作的延期和取消而产生了间接损失。但有危机就有契机,开心麻花一方面将所有的剧本开发工作搬到线上,保证线下演出作品剧本创作工作不间断;另一方面还尝试推出了线上剧场以及短视频与直播等不同形式的线上产品,不仅积累了新的创作经验,也促使企业不断探索新的演出模式,并尝试各种线上产品,为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挖掘更大发展可能。朗园Vintage中的鹰剧坊疫情期间通过线上交流戏剧的方式与观众保持互动,并在线上呈现了直播大师课栏目——《推开戏剧之门》,不断探索戏剧的多种传播方式,从而为观众提供多样性的体验。

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北京文化企业的复工复产率也在逐步提高。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截止4月底,复工率60%以上的企业占30%,四成以上企业复工率在50%-60%区间。从复工方式看,以远程办公和到岗办公相结合的企业占比51.33%;以远程办公为主和以到岗办公为主的企业相当,各占20.67%和28%。五一之后,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调整为二级响应机制,文化企业将逐渐重回“快车道”,复工复产率预计将会加速提升。

 

北京市文化企业的政策诉求

 

为帮助文化企业攻克难关,北京市迅速出台了若干扶持政策,助推文化企业快速恢复发展,并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好政策“组合拳”。对于政府政策的及时性,八成以上企业给予较大认可,13.33%的企业认为不太及时;还有2%的企业认为不及时。具体而言,文化企业对当前的支持政策还有以下几方面诉求:

1. 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刺激消费市场,加大消费补贴力度

根据调研结果,疫情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压力不是收入锐减和现金流等方面,而是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和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订单合同履行存在困难、对外文化交流贸易的影响、关联产业损失的影响以及工资社保等支持压力大等因素也是疫情造成压力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刺激消费市场,加大消费补贴力度,如图3所示。这也说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尤其是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调整为二级响应机制,因疫情而受到抑制的市场需求将会逐步释放,市场活跃度不断增强,文化企业也将加速恢复。根据美团研究院的数据,截至5月4日,全国生活服务业消费复苏率已达91.5%,相比4月30日的75.9%有较大幅度提升。北京市在今年五一的消费热力中位列第三。消费者消费信心的回升将助推文化企业加速复工复产。

3.webp.jpg

图3  被调研企业希望得到的帮助

 

2. 最主要的服务需求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简化申请程序,加快政策落地

对政府的支持政策,完全了解的企业只有2%,基本了解和有一定了解的占84%左右,还有14.67%的企业不太了解。截止4月底,只有9.33%的企业获得了贷款或者资金补贴方面的支持;69.33%的企业尚未获得贷款或者资金补贴方面的支持;还有21.33%的企业正在申请贷款或者补贴。由此可见,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落地速度还需进一步加速。

在调研中,虽然34%的企业表示在获得政府实质性的支持时不存在问题;但仍有三成文化企业认为申请支持政策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申请程序复杂,其它问题主要是申请门槛高、材料复杂、审批时间长等。因此,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要加速落地,其申请程序还有进一步简化的空间。

3. 受益最大的政策是税费和租金的减免

为推进北京文化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截止3月底,北京市48家文化产业园区累计为文化企业减免房租1.3亿元。企业认为在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中,税费和租金的减免对文化企业的帮助最大,其次是资金补贴和对产业未来发展的引导,另有14%的企业认为贷款续贷支持的帮助最大(图4)。这与疫情前期对贷款重要性的普遍认识有所不同。因此,后期对于文化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税费等负担的减轻。

 

4.webp.jpg

图4  被调研企业对帮助最大的扶持政策的认识

 

4. 文化产业园区提供的服务应进一步多元化

为助力文化企业快速复工复产,一些文化园区也推出复工组合拳,线上线下双向提供服务。国家文创实验区亦积极引导各文化产业园区为驻园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宣传推介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但从调研结果来看,在所调研的企业中,近三成企业进驻各种文化产业园区。而园区对企业的服务集中在防疫培训和防疫支持与指导,近四成企业没有获得帮助。另有26.8%的企业获得了租金减免,19.5%的企业获得了相关支持政策的整理与传递。还有少量企业获得了疫情期间合同纠纷的法律帮助和整合园区到岗人员等帮助(图5)。由此可见,园区对文化企业的服务还有待加强,并应进一步多元化。

 

5.webp.jpg

图5  产业园区给予被调研企业的帮助情况

多措并举助推北京市文化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针对北京市文化企业的特点和政策诉求,要进一步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除了企业的自救措施,政府还应从下几方面精准施策:

1.多措并举提振文化消费信心

北京文化企业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刺激消费市场,加大消费补贴力度。因此,重建消费者消费信心、激活补偿性消费对文化产业恢复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消费者时间和经济有限,再加上国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不利于出国游和对外文化交流,公众整体文化旅游消费预计在2020年末乃至2021年初才能有明显回升。但随着北京市疫情形势的好转,“五一”小长假已显示出消费市场迅速回暖,因此,政府还应出台各种措施共同促进文化消费市场快速复苏。

首先,加大文化消费补贴扶持力度。消费券对消费信心的提振效应比较显著。根据美团消费券的数据,参与活动的消费者首次使用消费券一周后的消费额提升超10倍。5月2日北京市启动发放了总额5000万元的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并针对线上文化消费逐渐流行的新趋势,拓展了线上文化产品和服务,适时推出网络阅读、网络视听、在线课程、文化电商等产品。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好转后,政府还可调整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对影视、演艺以及博物馆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进行重点扶持,让市民在享受购票补贴的同时,使剧院、影院以及博物馆切实获得补贴。此外,消费券的设计要简单易使用,真正有效帮助消费者与企业。

其次,可适当增加小长假时长,刺激文化旅游消费。今年的五一小长假通过调休由三天延长到五天,也是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市民的出游和消费热情高涨,有效刺激了文旅市场消费。后续的端午节及其他节日也可通过调休的方式延长假日时长,进一步释放公众的消费潜能。同时要加强文化旅游消费场所的安全防护措施,构建更加安全的文化旅游消费环境,并借助重大节庆赛事举办惠民消费季,提振市场信心,释放消费潜力。

第三,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政府可根据疫情情况,增加政府购买服务品种,充分发掘数字化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与市场;扩大社会承接主体范围,构建提供主体多元化、服务产品多样化的政府购买模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产品。

第四,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消费者消费信心。首先,以冬奥会为契机,大力推动冰雪产业与文化、科技、旅游、商业、医疗、会展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发具有广泛吸引力和高度体验性的冰雪文体旅游项目,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冰雪赛事活动,刺激消费者冰雪旅游和冰雪文体需求。二是通过环球影城这一超级IP,推动北京文旅消费提质升级。要以“新文创”的思维来经营环球影城,实现更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 IP 构建。要融合大运河文化元素,创新夜间经济载体,将互联网、文化等元素与夜间经济有机融合,激发市民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

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进一步推进扶持政策的落地速度

企业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和政策申请程序不够简化是影响扶持政策落地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拓展扶持政策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简化申请程序,加快扶持政策的落地速度。而数字政府的推进是加快政策落地的重要举措。数字政府是一项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改革,是要通过数据智能技术打通政务数据,促进政府各部门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积极拓展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智慧性、主动性和精准性。此外,政府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开通网上文化企业相关政策解读、投融资服务、移动金融对接服务平台,拓展政策宣传渠道,并增加需求征集与反馈栏目,切实掌握小微文化企业的紧急需求,搭建金融机构与文创企业的沟通渠道,提高金融服务需求与金融供给的匹配度和转化率。

3.有效实施减税降费,降低文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在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中,税费和租金的减免对文化企业的帮助最大,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和《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发展若干措施》出台后,引发强烈响应。这些政策极大程度缓解了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压力,后期还可继续实施针对文化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改变目前以“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销项抵扣机制的增值税征收机制,将企业成本支出按一定比率计算进项税并实施抵扣。减免2020年上半年文化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各种应缴纳税,加大增值税优惠扶持力度,减免或降低疫情过后各项应缴税税率,降低文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4.增强文化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功能

文化产业园区是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它不只是物理空间的简单聚集,更应是一个生态平台。对内要帮助园区内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嫁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对外要紧跟行业发展动向,形成优质文化产业集聚,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在思想上,文化产业园区要实现从“房东”思维向“运营”思维的转变,以为公众提供美好的文化生活为根本,对园区进行全方位运营探索,让文艺创作和文化接触方式更加创新和多元化,并努力为政府和企业搭建桥梁。疫情期间,园区应适时调整增加公共服务机制,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应急服务。疫情之后的文化产业园区,应是全面以大数据指导下精准运营的数字化园区,用数据管理和服务企业、提供平台服务、实现共创共享、推动转型,从而实现企业间相互赋能。

此外,文化产业园区还应加大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力度,突出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作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形成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文化创意合作的示范基地。同时,进一步发挥“独角兽”企业的科技优势,推动“独角兽”企业与其他文化创意企业以及政府进行连接,实现共生,从而构建文创产业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圈。

 

作者简介

刘洁,博士,教授,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大学访问学者。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1项,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1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项目5项,校级项目1项。在《中国软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基于协同演化的企业发展研究》、《城市病:中国城市病的制度性根源于对策研究》、《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报告》、《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以及《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16-2017年)》等多部著作。Email: jie.liu@buu.edu.cn

陈建斌,博士,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院长,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大数据商务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文创园区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韩国京畿大学博士生导师,法国《管理创新》中方主编。Email: jianabin.chen@buu.edu.cn